医用口罩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发表时间:2024-03-07 10:35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医用口罩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代号为6864。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普通脱脂纱布口罩和各种含有杀菌、抑菌和抗病毒成分,预期用于抗菌抗病毒的口罩。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名称应以产品的预期用途和适用范围为依据,一般应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二)产品的结构组成 1. 医用口罩一般由以下材料构成: 主体过滤材料:如聚丙烯熔喷布等。 其他材料:金属(用于鼻夹)、染色剂、弹性材料(用于口罩带)等。 2. 医用口罩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按照面罩形状可以分为平面形、鸭嘴形、拱形或折叠式等。 按照佩戴方式可以分为耳挂式、绑带式或头带式。 图1 口罩形式 (三)产品工作原理
医用口罩大部分为自吸式过滤口罩,其工作原理是使含有害物的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过滤后再被人吸入或者呼出。口罩滤料的过滤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见图2): 图2 滤料纤维过滤机制示意图 1. 扩散沉积:粒子布朗运动扩散位移到过滤纤维,受分子引力作用而被吸附。最易捕捉小尺度粒子、细纤维和低速运动的粒子。 2. 截留沉积:随气流运动的较大粒子被过滤材料的机械筛滤作用截留。粒子直径与滤膜纤维的直径的比率影响拦截效率。 3. 惯性沉积:粒子通过过滤材料弯曲的网状通道时,粒子由于惯性作用脱离气流撞击过滤纤维,并受分子引力作用被截留。大粒子、高密度、速度快时截留效果好。 4. 静电吸引沉积:粒子被过滤纤维的静电作用产生的沉积。 颗粒越小时,1、4沉积效应越强,颗粒越大时,2、3效果越好,所以并非越小的颗粒越难被过滤。综合4种过滤机制的协同作用,普通机械性滤料最易穿透粒径的范围是0.1µm~0.3µm(见图3)。 图3 滤料穿透率和粒径关系 (四)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医用口罩产品应根据自身特点适用以下标准,但不限于引用以下标准: 表1 相关产品标准
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也就是在编写注册产品标准时是否引用了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注册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是否引用了相关标准,以及所引用的标准是否适宜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 如有新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应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五)产品的预期用途 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以及在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体液和喷溅物传播的防护。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适用于佩戴者在不存在体液和喷溅风险的普通医疗环境下的卫生护理。 (六)产品的主要风险 医用口罩产品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符合YY/T0316-2008《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要求。 企业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至少应考虑表2中的主要危害,企业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危害。针对产品的各项风险,企业应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表2 产品主要危害
(七)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本条款给出医用口罩产品需要满足的性能要求,其他性能要求企业可参考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根据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要求,但不得低于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如有不适用条款(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企业在标准的编制说明中必须说明理由。 如企业直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标准的,应提交所采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有效文本及采标说明。采标说明应至少包括产品规格型号的划分、产品的结构组成、产品的管理类别、产品的出厂检测项目、完全执行此标准的承诺及其他应说明的内容。 如企业制定注册产品标准,则标准中应明确规格型号的划分、产品的结构组成等内容,且性能指标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1. 医用防护口罩:应符合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2. 医用外科口罩:应符合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 3.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应符合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要求。 (八)产品的检测要求 医用口罩产品的检测包括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至少应有以下项目:外观、结构与尺寸、鼻夹、口罩带、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若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的要求。 型式检验应为产品标准的全性能检验。 (九)产品的临床要求 根据《关于印发豁免提交临床试验资料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11〕475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申报《豁免提交临床试验资料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试行)》范围内产品注册时,可以书面申请免于提交临床试验资料,但应同时提交申报产品与已上市同类产品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工作原理、产品材质、结构组成、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消毒/灭菌方法、预期用途、是否家庭使用等内容。 (十)产品的不良事件历史记录 暂未见相关报道。 (十一)产品说明书、标签、包装标识 产品说明书、标签、包装标识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1. 医用口罩产品说明书或包装标识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2)生产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联系方法; (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执行标准代号; (4)产品生产批号; (5)产品使用的原材料及结构、组成; (6)产品的主要性能; (7)产品的规格尺寸; (8)产品的适用范围; (9)注明“使用前应参见使用说明”; (10)注明佩戴方法,若口罩防护功能受正反面佩戴影响还应明确标识口罩正反面识别方法。应提示避免手部接触口罩内侧; (11)一次性使用产品应注明“一次性使用”字样或符号,禁止重复使用; (12)已消毒/灭菌产品应当注明消毒/灭菌方式及失效期; (13)应提醒使用者勿使用包装已损毁的产品; (14)产品贮存条件和方法; (15)产品开封后应尽快使用的提示; (16)产品使用后需要处理的,应当注明相应的处理方法。 2. 医用防护口罩除应达到以上要求还应包含: (1)应注明使用前需进行的检查; (2)应提示佩戴适合性; (3)应给出口罩使用时间的建议; (4)应注明滤料级别或相关说明。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